27
2019
-
08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辅助读物,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事情。《纲要》第三部门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生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立场。这一部门首先提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辅助读物,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事情。《纲要》第三部门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生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立场。这一部门首先提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源自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事情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革新的差异历史时期,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恳切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解决农民的基础利益问题,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正式写入党章,成为共产党员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职位,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革新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强调要实现“配合富足”。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兴奋不兴奋、允许不允许作为制定目标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责任继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长,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包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基础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生长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长思想,始终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事情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领导人民缔造越发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成为检验党和政府人民性的“试金石”。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真挚的人民情怀。《党章》总纲中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体现了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的真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深情表达:“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事情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生长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动情地讲:“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这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办实事,把使命扛在肩上,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的境界,体贴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缔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中的激情和为民继承的博大胸怀。
真挚的人民情怀赋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奋斗目标时代温度。在生长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回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体现新时代真挚人民情怀的重要标识。党的十九大陈诉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重大判断,对民生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新时代领导人民缔造越发幸福美好生活,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生长的基础目的,紧紧抓住人民最体贴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式。与黎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党员干部必须要饱含深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宁静感。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真抓实干
“撸起袖子加油干”。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奋斗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将之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黎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强调,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酿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领导群众一起奋斗。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越发强烈,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强调,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停钉下去,一定大有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生长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经济生长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生长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生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长,如果生长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生长就失去意义,也不行能连续。我们党坚持不停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始终把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从织密民生保障网到推进脱贫攻坚战,从扩大就业到深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革新,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宁静感越发充实、更有保障、更可连续。至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至2018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9%,九年义务教育牢固率为94.2%,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已到达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至2018年9月,全国共设立执法援助机构3200余个,执法援助事情站7万余个,建立看守所执法援助事情站2500多个,法院执法援助事情站3300多个,实现在看守所、人民法院执法援助事情站全笼罩;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2017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6.7岁,高于72岁的世界平均预期寿命;至2017年,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助型养老设施等种种养老服务机构15.5万个,全国经济困难的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笼罩。
国家茂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再起中国梦的主要内容。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基础区别。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职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缔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